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
8月2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作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后首份關于城市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意見》從優化城市體系、培育發展動能、增強安全韌性、促進城市文化繁榮發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多個維度提出具體要求,勾勒出未來城市的模樣。
城市,何以現代?科技,如何為民?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思考遍訪各地,描摹出未來城市之氣象,解析科技如何為城市植入“未來基因”。
聯合之城:區域協同 “長板”拼成“整板”
一家成長于安徽合肥的企業,攜手上海的研究院所起草行業標準,又與浙江杭州、江蘇連云港等地的企業合作,將科技成果落地為產業現實。安徽云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產融合之路,正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注腳。
放眼長三角,這樣的故事并不鮮見。
“高效匯集各地科技資源,開展重大技術聯合攻關,可共享科研成果。”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說。
城城入棋,落子成勢。滬蘇浙皖四地攜手,將各自“長板”拼接成一塊“整板”,暢通區域內要素資源流動的同時,推動跨省辦事越來越便利。
記者來到在上海松江區行政服務中心時,上海派尼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汪女士正在咨詢如何異地辦理安徽宣城的外企設立登記業務。很快,兩地工作人員通過長三角“一網通辦”虛擬窗口遠程互聯,幫她辦好了業務。

圖片來源:上海松江微信公眾號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城市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楚天驕說,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程度和政務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長三角“一網通辦”平臺開通政務服務已超200項,高效呵護居民、企業幸福感。
強城、建圈、組群,一張面向未來的城市網已然全面鋪開。五大國家級城市群是承載國家重大戰略的“主平臺”,14個都市圈則是城市群內部同城化、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引擎”——19個城市群承載了全國75%的人口,貢獻了8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意見》著墨勾勒現代化城市體系新圖景。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看來,城市群不是簡單的城市集合,而是通過交通網絡、信息網絡、創新網絡、產業網絡形成的有機整體。
“區域協同創新,是城市群競爭的核心。”吳志強提出,未來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實現智能高效配置。
創新之城:鏈式反應 激發澎湃活力
“叮!您的營業執照和公章已起飛,請做好收件準備。”安陽美麗華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的手機,收到一條提示。10分鐘后,一架無人機將快件精準送達。
近日發生的這一幕,是河南安陽低空經濟開拓的最新應用場景。依托藍天實驗室的創新研發,該市2024年無人機產業產值達16.5億元,同比增長30%。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意見》明確,立足城市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精心培育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我們將全面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意見》提出的具體要求,以藍天實驗室為龍頭牽引,點燃創新引擎。”藍天實驗室發展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何文森表示,他們將持續聚焦成果轉化,讓新技術從實驗室“飛”向應用場。
創新不僅是城市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維度,也是其“內生的生長邏輯”——讓城市以更小的空間、更高的智慧,滋養更蓬勃的生命力。深圳,正以這一邏輯塑造創新生態,推動創新資源在企業布局。
“唯有厚植科創策源土壤,構建‘熱帶雨林式’生態,才能讓創新濃度更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數字經濟與全球戰略研究所所長曹鐘雄說。
“創新之城”持續涵育“水土”。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表示,將加快出臺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支持舉措,打造“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創新企業開天辟地”的創新格局。
作為城市活力的“永動機”和“放大器”,科技創新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同時激活“人、產、城”的鏈式反應。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石人炳認為,當人口集聚與產業升級、城市品質提升形成共振,能開創“以才興城、以城聚才”的良性循環。
2024年3月16日拍攝的位于湖北武漢中國光谷未來科技城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武漢東湖高新區,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中國光谷。這里一年有20萬大學生涌入,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在此高速匯聚。
“未來的光谷,必是一座年輕智慧的‘星河之城’。這里不僅是創新的策源地,更是一個人才與城市共呼吸、同進化的生命共同體。”石人炳說。
品質之城:活化歷史 擦亮人文底色
在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極易導致城市文化基因流失。現代技術的加持,則讓文化基因得以巧妙轉化傳承。
走進山西平遙,如同翻開一部厚重典籍。這里分布著1075處不可移動文物,以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為脈絡,串聯起4000余處民居院落,維系著1萬余名古城居民的煙火日常。
“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系統梳理城市的歷史文脈與特色符號,并在城市規劃中精準保留、活化利用。”平遙縣文物保護專家李少華告訴記者,這樣既可避免特色被淹沒,也能增強居民的歸屬感。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到,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
“古城蝶變,新城崛起。”平遙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旭海表示,“未來平遙將進一步統籌古城保護和新城發展,堅持‘古今分治’推進城市更新。”
這是修繕好的平遙古城墻局部(2022年9月29日攝)。新華社發
拾步無錫市玉祁街道禮社村古街,腳下是一方人文薈萃的水鄉客廳,名人故居坐落其中。
在這里,文脈鄉愁兩相宜,生態文明與文化遺產保護共生。面對“九潭十三浜”的古水系,玉祁街道在修復中嚴格守護“浜—潭—街—院”空間格局,將孫冶方故居等文化地標轉化為生態教育基地。
“下一步,我們將系統謀劃禮社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及提升改造項目,重點保護區域文化價值和水鄉特色風貌。”玉祁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成強說。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教授認為,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不僅要保護遺產本身、保護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生態,還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已成為新潮流,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讓文化遺產‘穿越古今’。”賀云翱說。
韌性之城:為民所用 打造智慧底座
今年7月,受臺風“韋帕”影響,武漢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澆透,城市道路卻鮮有積水。
韌性城市就像海綿,在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城市工作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
“讓變化有預期,讓意外有緩沖。應兼顧管理與工程思維,注重主動性與系統性的結合,積極探索風險理論與技術。”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規劃學院副院長彭翀道出了韌性城市建設的核心。
建設韌性之城,是一項科技支撐的系統工程。長江設計集團專家委員會資深專家吳建軍提出,要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構建覆蓋“天、空、地、水”全鏈條的智慧防汛調度體系,筑牢城市安全底座。
除了讓城市經得起風雨,還需“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山城重慶正以數字技術為引擎,探索超大城市的現代化“智”理模式。
走進重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中心,巨幅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字,宛如城市躍動的脈搏。這是重慶的“城市大腦”,它與41個區縣治理中心、1031個鎮街基層治理中心聯動,對城市運行狀態進行全方位監測分析,實現多個領域的精準管控。
“我們將持續提升人工智能賦能能力,深化拓展‘人工智能+民生服務’模式。”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副主任任超告訴記者,重慶將迭代建設超大城市運行和治理大模型,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精準、更高效。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智慧治理的成果,應落腳于民生改善這一關鍵之處。

居民通過“慧安佳”小程序下單后接受的家政服務。青島市市南區江蘇路街道供圖
在山東青島,市南區依托數據資源整合與技術創新優勢,持續完善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服務生態。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該區上線“慧安佳”智慧社區小程序,嵌入求醫問診、送餐跑腿、家電維修等服務模塊。居民“點單”,社區速辦,數智賦能讓幸福“一鍵直達”。
人民至上,科技筑基,未來城市圖景,正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馮現超